学术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9.17:中国哲学新青年沙龙第4期——中国心性论哲学传统中的“本来性”范式



 

38a3a72cd04ef874f73ef30c02ebf7d

沙龙题目

 

中国心性论哲学传统中的“本来性”范式

 

内容提要

 

“本来性”的概念取自于荒木见悟先生的《佛教与儒教》,荒木见悟先生其重点在于描述理解宋明理学与佛学的哲学理论,然而这一概念其实也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哲学的儒道心性论典范创立的战国中期。什么是“本来性”呢?简单来说,是在“人-世界”的存在结构中,价值与真理或曰至真与至善不在他方,本即存在于人的“本来之性”与世界的本来真实面貌里,所谓“圣人”是体证和完整实践出本性的人,除此之外无他。然而又有一“现实性”“本来性”形成张力,于是产生了工夫、用心以及修行。由于现实的多样性,“本来性”也在现实的、历史的限定中,展现出自身的“多样性”,于是有了对机设教,有了修行或工夫道路的多样性。战国中期的孟子与《中庸》代表儒家哲学与庄子代表的道家哲学都提出了系统性地思考“本来性”的哲学模式。《孟子》“尽心知性而知天”、《中庸的“诚论”与庄子超越“心与心识知”而到达“性修反德”的“心性论”进路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命题。在孟子哲学中,只有把价值安顿在“本来性”之中才能真正保全与成就“价值”。在庄子哲学中,“有名”、“有形”、“有为”都构成了对“本来性”的遮蔽,通过“无知”、“无为”的“心性论”进程才能贴近“本来”。这几个模式与中国佛学与西方哲学的一些比较研究也饶有趣味。

 

沙龙时间:

 

2022年9月17日19:00

 

腾讯会议ID:

 

380983351

 

 

特邀致辞嘉宾:安乐哲

 

安乐哲

安乐哲(Roger T. Ames),1947年生于加拿大多伦多。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1978)。曾任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1978年至2016)、夏威夷大学和美国东西方中心亚洲发展项目主任(1990年至2013)、《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主编(1987年至2016)、任《国际中国书评》(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主编(1992年至2016)。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主讲人:李佳轩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师资博士后,主要研究兴趣在于中西比较哲学、先秦哲学、儒释道心性哲学。

照片

 

  

 

 

 

 

 

与谈人:

 

孙海科,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哲学、佛教文献学(尤其是敦煌写本)。

海大师

 

 

吴宝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易学哲学,发表论语与孔门“损益之道”》《论国语所见占筮的“世俗化”》《论帛书〈二三子问〉的天道与德政》等论文数篇。

 

 

主持人:

高源,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魏晋玄学、道家哲学。

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