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3.18:风华讲座2022春季系列第一场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风华讲座

2022春季系列第一场

 

 

重新认识解释鸿沟

主讲人:梅剑华

 

梅剑华,祖籍湖南湘西龙山,生长于湖北秭归。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科学》双语期刊主编。研究方向为:心智哲学、实验哲学和人工智能哲学;语言哲学与形而上学。

学术兼职: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研究员、中华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维特根斯坦学会理事、《信睿周报》学术委员、《科技 社会 经济》期刊编委。

曾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萨尔茨堡大学、匹兹堡大学、罗格斯大学访问学者。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意识问题的形而上学研究,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发表文章40余篇,主编《自我问题》、《多元 2010》等学术论文集,翻译数本学术著作。

 

 

主持人:李麒麟

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

外国哲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讲座时间:

2022318日  

周五19:00-21:00

按照学校防疫要求,本次讲座将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办。欢迎师友踊跃参加!

 

在线参会方式:

腾讯会议ID:398 9964 2819

会议直播:https://meeting.tencent.com/l/2xLa6IkaeGSa

 

 

讲座介绍:

意识问题是哲学和科学共同面对的问题。虽然关于意识有诸多神经科学理论,但如何理解心身关系仍是哲学中最为核心的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理主义者认为意识过程同一于大脑过程。在面临多重可实现的反驳之后,物理主义者转向了随附性:心附于物,须臾不可离也。但这种关系仍然具有明显的缺陷,不能捕捉到物理事物在本体论上比心理事物更基本的直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形而上学领域兴起的奠基(grounding)等概念刻画了物理比心理更为基本的物理主义直觉,奠基物理主义因此成为一种更为合理的立场。本文聚焦解释鸿沟,引入三种意识解释路径:形而上学解释、神经科学解释、日常经验解释。通过比较三种解释进路,阐明奠基概念的局限,进而为重新认识和回应解释鸿沟提供新的可能性。

 

 

 

主办: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哲学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