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6月6日:虚云讲座邀请俄罗斯哲学院士讲述托尔斯泰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
将于2013年6月6日上午,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第20讲虚云讲座,邀请世界著名伦理学家古谢因诺夫先生发表讲演,题为“托尔斯泰的理性信仰”。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徐凤林  教  授  评议
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             马寅卯  秘书长  主持
中国俄罗斯哲学研究会             张百春  副会长  翻译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新闻发布厅)
时间:2013年6月6日(周四)上午10:00  (请提前15分钟入场)


讲演人简介:
古谢因诺夫(Гусейнов А.А.,1939年生)是当今俄罗斯科学院哲学领域四大院士之一,世界著名伦理学专家,现任哲学研究所所长,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非暴力伦理学》辑刊主编,伦理学百科词典主编,《新哲学百科全书》副主编,是当今俄罗斯非暴力伦理学学派创始人。
1956-1961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学习。
1961-1964年,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攻读福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斯比尔金教授。副博士论文题目是《道德产生的条件》。
1964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道德产生的问题(以学琴复仇体制发展的材料为例)》
1965年开始,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任教。
1970-1971年,在德国进修。掌握德语。
1977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题目是《道德的社会本质》。
1978-1980年,应邀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任教,讲授《伦理学史》课程。
1985-1986年,应邀在卡尔洛夫大学(布拉格)任教,讲授《伦理学史》课程。
1987年,调入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1987年,与德国学者一起出版《伦理学简史》,被翻译成中文和塞尔维亚文出版。
1988年,组织出版《伦理学思想》年刊,任主编。
1994-2005年,任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6年至今,任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1997年,晋升为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
2003年,晋升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成为伦理学领域唯一院士。
2004年,因主持编写《新哲学百科全书》(四卷)获得俄罗斯国家奖(科技领域最高奖项)。
主要著作:《道德的社会本质》,1972年;《道德的黄金法则》,1979年(1982年再版,1988年第三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材,合著,1987);《斯多葛学派的伦理学:传统和现代》(1991);《语言与良心》(199);《伦理学》(合著,1998);《哲学,道德与政治》(2003);《道德中的绝对观念》(2004),《哲学:思想与行为》(2012),等等。

【讲演内容提要】
列夫?托尔斯泰确立了一种独特的信仰观。他把信仰理解为人的存在的基本范畴。信仰不是人的某种特征,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切实地理解人,就意味着把人理解为有信仰的存在物。因此信仰不是与知识、理性相矛盾的。而且,人只有在作为有信仰的存在物的时候,才表现出自己的理性。
托尔斯泰认为,在信仰的全部定义中,最不可接受的和最令人气愤的是把信仰说成是荒诞、荒谬:“真正的信仰永远也不可能是非理性的,与现有知识不符合的,信仰的属性不可能是超自然性和无意义性”。信仰作为生命意识,只有用积极活动的术语才能表现自身,而与那些无法纳入到经验和逻辑范围,不可能通过观察和严格的理性推论而得到确证的奇迹、空洞的心愿、幻想的期待、荒诞的梦想和其他口头的或心理的思辨毫无共同之处。
信仰完全不可能是人的特殊状态,不是智力状态,不是心理状态,也不是身体状态。信仰是人的明确存在本身。信仰也就是人如何生活。不应当把信仰的对象,也就是人做什么和怎么做,与信仰本身分割开来。信仰只能表现在人的生活与活动中,人之所以有这些活动,正是因为它们是信仰的活动。信仰先于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划分。信仰本身不是认识论范畴。甚至我们所使用的、托尔斯泰也使用的“我信仰”这个说法,在严格意义上都是不确切的。这句话是同语反复,因为“我”本身是通过信仰而得到认同的。信仰是把人的“自我”确立为具体生命的东西。当一个人说“我信仰”的时候,这个头等重要的论断及其真理性只有靠它对说这句话者的绝对道德要求力量来检验。
信仰作为生活意识,作为对人的全部自觉生命活动的整体描述,可以被理解为某种知识,即关于如何生活的知识。作为知识的信仰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人人无可回避的关于生命意义问题的知识导致信仰;第二,信仰是从关于世界无限性的知识出发的,信仰用超出人的易朽生命界限之外的意义来充实人的生命;第三,信仰的真理虽然不可能用严格的科学知识来证明,但具有比理性知识的真理性更高级的主观的可靠性和道德必要性;第四,理性不仅导致信仰的必要性,而且是决定某一信仰较之其他信?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重要手段。
对于托尔斯泰来说,无论是奥古斯丁和安瑟尔谟关于“信仰为了理解”的立场,还是阿伯拉尔关于“理解是为了信仰”的立场,都是不可接受的。信仰和理性在托尔斯泰学说中是同一类东西。它们都是知识的不同变种。信仰是内在于个体自觉生命中的直接知识,理性代表着认识世界的间接知识。信仰和理性彼此连接,组成一个圆环:信仰构成理性的基础和界限,理性导致信仰并证明信仰。理性要依靠信仰来检验,而信仰也要依靠理性来检验。
最后,古谢伊诺夫院士认为,托尔斯泰作为一位伟大作家是世界公认的,但人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成长和提高,才能够理解:托尔斯泰还是一位伟大哲学家和道德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