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3月28日:虚云讲座邀请李丰楙讲述道教神话学

2019年3月28日上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将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虚云讲座第48讲,邀请著名道教学者李丰楙先生主讲,题为“道教在神话学中的定位问题”。欢迎有兴趣的师生前往听讲。

道教在神话学中的定位问题

李丰楙 教授  主讲

评议与对话:
伯夷(Stephen R. Bokenkamp,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王宗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2会议室  (位于北大东南门内50米)
时间:2019年3月28日(周四)上午9:00-12:00  (座位有限,务请提前15分钟入场)

讲座简介:
有关中国古神话学的存在问题,自引介西方神话学以来,一直被质疑:“中国是否有神话?”历经数代的努力搜寻整理,从袁珂以后乃至愈来愈细致的研究,加上西方神话学概念的与时俱变,此一疑问得以逐渐厘清。
李先生拟从道教文化视角提出“文化百宝箱”的观念,试图从多个基本看法加以论证:其一中国古神话具有连续性,而非在古神话时期过后既断裂、或仅世俗化为民间传说,主要的原因就是道教神话常被“仙话化”,此乃袁珂教授当时的权宜说法;而从文化连续性视角加以观察,从古神仙说到道教成立,都同样在中华神话的文化传统下,何况道教作为“民族宗教”,即有能力延续此一古神话传统;其二为了证明而选取两组例证:西王母与九天玄女、五营与土地神煞,前者为永远的女/母神,在神话中具有性别意识;后者则与土地的界域与营卫有关,乃是道教所藴含的自然生态观,二者皆从《道藏》的保存到道封下的信仰,流脉千里而未曾断绝。其三即试将其理论化:“文化百宝箱”,在人类学或社会学提出“文化仓库”或“文化工具箱”的论点后,在此则将其视为百宝箱观念,确定道教乃是不可或缺的百宝箱,被历来高道所吸纳、藏宝后,即置于《道藏》一切经内,其中既有与时俱进者,由道士与民众以仪式形式保存神话,且在不同的时空中转化为信仰形式。
上述三者乃其荦荦大者,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在其型塑了民族文化的形式与精神,唯采取的是宗教或神学的宇宙观、生命观及鬼神观。此种仰观俯察天地四方,并从有形世界涉入无形的他界,均有赖道教融会百川而使之伏流万里、时经二千年。这些证据非仅为二重证据,而需利用道教经藏与田野调查,辩证其文化遗迹从未中断,如此方能定位道教文化的重要性。仅举数例以贯通之,如汉墓画像石/砖、地卷之后,六朝江南道教的上清经派吸收后,连同东王公被尊为上清七圣之二;后来又在《墉城集仙录》中统领女子隶仙籍者,而后则以信仰形式千里伏脉,未曾自宗教文化史上消失;同样的即以九天玄女为例论其“本相与变相”;前者出现在汉代纬书,而后保存于道经中,历来虽略有变相,然而万变不离其本(本相),在历史中铭刻着文化标志者,即为三卷天书的传递者,水浒叙述即为涌现的明流之证;同样也曾以信仰形式不断出现,在宗教形式中永恒地存在。第二组的护境小神:五营与土地神煞,分别衍变自先秦礼制与土地信仰,蜀汉天师道即将其吸纳于教义体系中,从护坛扩大至护境、从解土变成谢土,分别以仪式形式存在以迄于今。而在当代意义下既有助于界定“何谓社会?”此即关涉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观念;而解谢土地则关怀土地秩序的破坏与重建,此一议题可以创造转化为当代自然生态观,并非因其古老即不能赋予新意。
由此论证道教所保存的古神话与仪式,所发挥的即为“文化百宝箱”效应,凡此种种在现代社会均亟待重佑,以论断其价值及意义,此即民族宗教的道教所蕴含的,即为神话文化的民族气派,若欠缺此一百宝箱的保存,即为民族文化论者的一种损失吧!

讲演人简介:
台湾政治大学名誉讲座教授。学术领域为道教文学、道教文化及华人宗教等,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一种:文学批评一种《翁方纲及其诗论》(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道教文学七种:《六朝隋唐仙道类小说研究》、《忧与游:六朝隋唐游仙诗论集》、《误入与谪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学论集》、《许逊与萨守坚:邓志模小说研究》(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北京中华书局“李丰楙道教文学研究系列”收录三种中增补者两种《仙境与游历:神仙世界的想象》、《忧与游:六朝隋唐仙道文学》,新着一种《神化与变异:一个本土的思维方式》。在东南亚的田野调查成果,《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及文化》,列入台大出版社“哈佛燕京丛书”。长期以来从事道教仪式的田野调查,曾出版专书十余种:《东港迎王:东港东隆宫丁丑正科平安祭典》、《东港东隆宫醮志》及《台江内海迎王祭:台南县地区王船祭保存计划》;醮志则有《东港东隆宫醮志》等;近年主编《道法海涵》系列丛书,已出版两辑(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其他已发表的论文陆续整理出版中的,约有六、七本专著。
早期学术研究即集中于“道教文学”,并扩及《道藏》、道教仪式及华人宗教等,采取综合的研究取向,融经典文本、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及实践经验于一,建立本土化理论:“常与非常”,以与西方宗教背景下的“圣与俗”对话;并扩大解释诸多文化现象,其范围较广,基本上即从节庆(非常)与工作(常)的服饰思维出发,讨论张弛有度的生产与游戏;并根据“常与非常”的死亡观,解释生产与变化神话,理解异常死亡的解除仪式;由此转回诠释唐宋以至明清小说,其谪凡神话中的人物具有非常性,这种叙述结构形成本土的叙事学。即认为传统的思想、宗教、神话及民俗等,根据阴阳相对的互补性,“常与非常”既为此一文化/心理结构,方便诠释民族文化与文学。在中国文学中选择“道教文学”作为研究领域,先着重诗歌,而后及于小说叙述,已经出版系列丛书;在奇书文体中强调谪凡结构,除陆续完成奇书研究,近年来针对《西游记》,从道教文化角度切入撰写专著。有关道教硏究聚焦于仪式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论证信仰习俗与神话、仪式虽杂糅三教,其中道教作为民族宗教,如天地水三界构成的宗教宇宙观;而道教与土地、空间的密切关系,即保存道家式的自然生态思想,在传统社会中具有文化主体性。并以闽粤人移民海外,马来西亚华人既印证节俗信仰的宗教性,在《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中印证在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中,其“教节一体化”具有宗教性,以因应多元种族、文化的社会处境。
由于长期搜集道教经典及文物等,期使科仪与图像研究相结合,曾与公私博物馆合作:如世界宗教博物馆、郑成功文物馆及桃园市土地公文化馆,共同举办展览,出版《道法海涵》《神州道教》等图籍;并接受故宫博物院邀约,研究馆藏画院画、文人画的道教艺术,将道敎艺术置于世界宗教的艺术领域,在中国艺术史上给予定位。有关清代地方道坛的道法抄本,实可补足道教史的明清一段,配合《中华续道藏》的编修目前已出版《道法海涵》两辑,此一抄本整理、出版计划仍在持续中,有助于完成盛世修藏的大业。


鸣谢:河北省生活禅文化公益基金会、北京和合天地文化公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