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信息

6月2日:佛学工作坊讨论近代佛典研究

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
“佛教文献、历史与哲学工作坊”第25讲


近代经史之学与佛典研究:
一种思想史的阐释

主讲人:龚  隽  教授
(中山大学哲学系)

主持人:李四龙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2号楼106室(位于未名湖东北侧)
时间:2016年6月2日(周四)上午 10:00

讲演人简介:
龚隽,1964年生,江西南昌人。1993年获得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度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新史学》(中华书局)学术编委,《汉语佛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人间佛教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编委,《人文宗教研究》(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主办)编委等。主要从事中国佛教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兴趣为汉传佛教的解经学研究、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

内容提要:
该讲座以晚清以来近代中国佛教经学研究为中心,透过思想史的方式阐明了近代中国佛教经学的流变及其不同类型的思想特征。大致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晚清今文经学运动中所涉及到的佛教经学部分,分别阐述龚自珍、魏源及康、梁等不同时期今文经学与佛教经典学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儒门经学对于中国佛教的推重是如何经由台、贤而法相的转变。
第二部分以近代新史学的佛教经学研究类型为例,说明近代中国史学诸大家是如何应用近代知识史的方式去以史化经,而具有化约论倾向地探究佛教经典学。
第三部分以支那内学院为中心,批判地分析了杨文会、欧阳竟无、吕澂等三代学人的佛教经史学研究,阐明了其各自的成就与特点,并比较了内院与武昌佛学院在佛教经史学研究上的异同。
第四部分以太虚和印顺为中心,探究并阐析了武院在佛教经史学方面的研究路向和特点。第五部分主要对近代新史学及内院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的佛教经学研究,从思想史的角度作了评论,并指陈其经学研究背后的复杂矛盾与紧张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