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2020级博士生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生一班党支部联合开展“学党史·强党性”主题党日活动
2021年5月9日,北京大学哲学系2020级博士党支部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党支部联合开展“学党史·强党性”主题党团日活动。两位支部书记走上讲台,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中自选角度,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故事,呈现了两场颇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精彩党课。随后,两支部同学共同参观校史馆,了解北京大学在建党百年以来峥嵘岁月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以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以理论学党史:夯实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一班党支部书记陈晴发挥专业优势,从理论出发,以“用主义解决问题——毛泽东对‘问题与主义’的理论探索”为题,围绕“要不要主义”、“要什么主义”、“如何用主义”以及“毛泽东对‘问题与主义’理论探索的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了生动详实且具有学理性的介绍,着重对“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解决中国问题”展开了分析,并向同学们讲解了“如何用主义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陈晴颇具理论价值的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哲学系2020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张云起表示,各种“主义”的引入都是基于当时中国艰难的现实处境与问题,但是纯粹理论性的“主义”高调会离问题的解决越发遥远,没有一种一贯的“主义”的指导、没有理论的高度仅仅务于具体问题也会琐碎而不得要领。因此,毛泽东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具体问题的解决。直至今天,现实问题始终是我们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党史上先辈精神的最终依归。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信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一方面我们也要将主义落到具体问题的实处,在实践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具体时代境遇中焕发生机。
以人物学党史:传承奋斗精神
哲学系2020级博士生党支部书记王栋以“对口援藏”为题,讲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4年全国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对口援藏的历程,围绕孔繁森等一批先进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援藏干部“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顽强作风,并结合专业知识指出了西方基于特定话语构建下产生的“香格里拉的囚徒们”之困境,号召同学们要传承藏区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既要让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在我们这代实现,同时也要有为人类谋大同、为人类谋解放的魄力和决心。
哲学系2020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马卓文同学表示,在孔繁森同志多次进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中,在上海援藏干部“忘记西藏”、“回去以后不要总拿自己辛苦经历说事”的事迹中,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党员。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哲学系2020级伦理学专业博士生李佳欣同学表示,他们放弃了本来舒适稳当的工作环境,扎根到遥远的青藏高原之上。即便语言不通却和藏地人民心连心,即便带病工作却没有一句怨言,即便可以离开却依然选择留在藏地。我想这也许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信念,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的责任与勇气,是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与担当。
以校史观党史:休戚相关,责任在肩
主题学习结束后,两支部同学移步至北京大学校史馆。北京大学校史馆生动地再现了北大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同学们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北京大学杰出人物展”和北京大学百年校史陈列区,大家听着、看着、思考着,似乎都已经入了迷,仿佛自己也进入到了北大历史人物的生活中、进入到了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里。
在近一小时的校史馆参观过程中,两支部的同学们通过学习校史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发展的关切互通与命运与共,把学习校史与学习党史联系起来,从而更加体会到“北大人”三个字上带有沉甸甸的责任,激发了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的使命感。
哲学系2020级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唐洁琼同学表示,一个学校究竟要承载怎样的重量才能在一次次动荡不安和炮火轰鸣中逐渐成长、孕育、繁茂与发达?看着先烈前辈们一步步走来的路,我深受感动,“高尚的生活,常在悲壮的牺牲中”,党和国家无一不是由鲜血和牺牲而换来。在今天,我们应该也必须接过这历史的接力棒,稳稳地将这使命与精神传承下去。我想,这不仅是一个学校的校史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奋斗史,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它。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一班党支部与哲学系2020级博士生党支部联合举办的党史学习活动圆满结束,与会同学共同在党的百岁生日来临之际立志成为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有为青年。
图|牛牧晨
文|刘威、张蕊、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