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工作动态

“江苏山东两省四地三自教会分主题调查研究”项目开题报告 2002.11.29

“江苏山东两省四地三自教会分主题调查研究”项目开题报告

哲学系00级本科生屠玥 陈婷 赵轶琛 于浩

1、 中国基督教研究简述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若从景教东渐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极不均匀:近代以前进展缓慢,往往因教难全军覆没,新来的传教士必须一次次地从头开始;即使如汤若望、利玛窦等著名传教士通过艰巨努力取得的卓越成果也只能在当时或之后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得到巩固和保持。然而,近代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也逐渐显现出如火如荼之势,尤其在一些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扎下根来,历经建国后无数政治运动,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加速发展之势。据统计,虽然农村基督教信徒人数发展高峰期在90年代初,现在发展速度正在逐渐降低,但近几年仍将平均按农村总人口1.7‰以上递增。①在城市里,尤其是特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里,基督徒的数量也有着显著的增长。1994年出版的《今日中国宗教》中给出了以下数字:当时在中国的天主教拥有教徒350万人,3600多所教堂,66位主教,870多位神父,全国和地方性的修院13所,女修会初学院30多所;基督教(新教)则拥有教徒650万人,教牧人员3700余人,开放教堂、活动点15400余座,并有13所神学院校。基督徒的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同时除了官方统计的数字之外,还存在着大量未被统计的教徒。因此,现在基督教的实际信徒,可能是要超过1000万这个数字的。
   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中国传统宗教相比,基督教扩张相对迅速;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基督教又往往被海外反华势力用作渗透和控制的工具。因此对中国基督教,尤其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研究在现阶段就显得格外的迫切。我国基督教研究处于初创阶段,研究领域尚不够宽广,总体进展亦相对缓慢。1996年的《中国宗教研究年鉴》指出,在我国基督教研究中,“基督教历史研究已初具规模,出版了几部简史和断代史,但通史研究仍是空白。教会史特别是中世纪和近现代教会史的研究也很薄弱。基督教神学思想探讨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有一些设计某一主题或思想的专著或散论问世,但却没有系统的基督教思想史著作。”“我国当前基督教研究的热点包括基督教历史发展,基督教神学思想,中国基督教史及其教会教育、教案研究、基督教文化、基督教现状等问题。”如上文所述,在以上提到的学术研究领域中,中国基督教的现状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学术热点。

2、 近现代基督教在华传布史研究现有成果
   最早开始进行近现代基督教在华传布史研究的是教会团体及传教士本身。这些研究多于20世纪初进行,往往只从教会的角度出发讨论传教活动的方式方法、成败得失,带有强烈的内部人“护教”色彩而难于客观。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研究则因为时代的缘故带有较多意识形态的色彩,研究者所依据的史料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研究成果多少因主观而失之偏颇。这两类研究成果,或是传播范围较小(如只流传于教会内部),或是年代久远,或是主观色彩浓厚,虽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实际利用起来比较困难。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基督教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作为学术热点之一的近现代基督教传布史领域内学术成果叠出: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记录了鸦片战争以后、1949年以前传教士的活动情况,涉及军政、文教、慈善事业等多方面,体系完备,资料翔实,“是基督教入华传布史研究的转折性著作”,“该书还形成了以后长时段对传教士‘政治活动+文化交流’的评价模式,其基调仍是文化侵略论”。1983年,何哲发表了《清代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文化》一文,“首次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肯定基督教在华传布活动”。这一领域的代表作还有熊月之发表于1994年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这之后直到1996年,对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对礼仪之争问题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进行了论述,书中利用的大量详实的史料尤其由文献学上的价值;王晓朝著《基督教与帝国文化》更多的从宗教本身来关注其本色化的过程;王立新在《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一书中利用了文化传播学理论对传教士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解释②。
   除了以上著作外,在1996年的《中国宗教研究年鉴》中还提到了本领域的以下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组织翻译的《中华归主》)(1985),江文汉著《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1987),张力、刘鉴唐等著《中国教案史》(1987),曾钜生译《中国教会大学史》(1987),顾裕禄著《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1989),耿昇译《中国和基督教》(1991),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先驱》(1993),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1994),顾卫民著《基督教与中国现代社会》(1996),于可主编《当代基督新教》(1993)等。
   港台等地和外国学者也对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基督教作了深入的研究。但是,鉴于相关参考书籍获取困难,我们只能有限地参考现有的资源,而难以全面了解其研究情况。在可供参考的资源中,台湾学者刘鸿凯主编的《教会与中国》分各个专题,从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中国教会的发展史;法国学者史式徽的《江南传教史》论述精到,是研究地方史的杰作;同是法国学者的沙百里所著《中国基督徒史》则引人注目的将研究中心从热点的传教士转向了向来被人们所忽视的本土信徒,开创了新的学术领域。
   除了以上专著外,学者们还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基督教在华传布史,尤其是现当代基督教发展的问题。相关文章有的考察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几十年发展中的成果和问题,就未来如何将三自教会进一步治好、养好、传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对新时期基督教传播方式进行了介绍,包括基督教的网络传播、留学生中的基督教传播、国外基督教现况等方面;有的对中国基督教的生存状态和教徒状况作了研究,并且就如何引导中国基督教进一步与现有的社会主义体制相适应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3、 关于调查地点选择原因的阐述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省份,也是基督教较早传入、现在发展较为迅速的省份。天主教方面,从历史上看,利玛窦初来中国,欲入京而不得时,就曾以江苏的南京作为他的落脚点,并在此进行了大量的劝化工作。接替他在南京工作的罗如望神父,则在1603年劝化了“一位北京朝廷将封以最显赫官职的著名的大学士”③——徐光启。在传教事业最为旺盛的十八世纪初期,江苏已经拥有十万名信徒。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的继承人南怀仁则任南京教区主教达35年之久。清顺治十五年(1658),全国设有三大教区,南京宗座监牧区即是其中之一。1690年,南京宗座监牧区改为正权主教区。1858年,成立统辖江苏安徽两省的江南教区, ④这一教区在中国传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可参考法国史式徽的《江南传教史》一书)。基督教(新教)方面,和别的地区一样,近代的基督教(新教)也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渐传入江苏的。美籍传教士司徒雷登就曾长期在江苏地区活动,先后任南京基督教协进会第一任会长、金陵神学院院长等职。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江苏传教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已达2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解放时,江苏省有基督教(新教)教派31个,教堂约550所,教徒4万余人,此外还有大中小学校、医院数十所⑤。
   建国以后,江苏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基督教大省,江苏现在拥有基督教信徒116万左右,经政府登记的堂(点)3400多处。江苏省两会在省宗教局的引导和帮助下,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以建好领导班子、培养骨干队伍、实行义工考核、组建培训体系、健全规章制度、探索自养之路、开展思想建设等七项工作为中心,使得江苏省的教牧人员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教会的自治、自养、自传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为江苏省基督教在新时期里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作出了踏踏实实的贡献。⑥
   江苏的基督教界在全国亦具影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主席、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丁光训主教,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韩文藻先生,以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省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南京教区刘元仁主教都为中国基督教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国爱国宗教团体担任副职的还有基督教的陈泽民牧师、季剑虹长老等。⑦
   南京市是江苏省的省会,也是历史上江苏地区宗座监牧区、主教区的牧治之所在。南京市是中华民国时的中国首都,是当时众多教会大学(如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文理学院)、教会研究机构、慈善机构所在地,至今仍是拥有众多基督教堂所和信徒的基督教重要教区。著名的金陵协和神学院也坐落于南京。1980年10月,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中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第三届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在南京举行,会议肯定了30年来“三自”运动的三大成就,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号召:要从自办教会发展到办好教会,从自治、自养、自传发展到治好、养好、传好。会上还成立了现俗称“两会”的“中国基督教协会”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⑧ 1979年元旦,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成立,这是建国30年后由基督徒(原金陵协和神学院的教职工)在国立大学里成立的第一个研究所,这是学术民主、思想开放、信仰自由的生动体现。其目的是研究宗教,培养宗教研究人员、教师和懂行的宗教工作干部,进行学术交流。第三届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在南京的召开和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的成立使得南京在中国当代基督教史中也占据了十分特别的地位。
   沭阳县隶属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与沭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便是宿迁,而虞姬则是沭阳县人,直到现在,人们提起历史上的这段佳话,还是很津津乐道。位于沭水北岸的沭阳县,现今行政区划的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人口173万,是全国十大产粮县之一。沭阳县虽是一个农业大县,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在沭阳县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了七千多元,在宿迁市内名列第二,仅次于宿迁市区。⑨人们的生活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沭阳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几年之内便建立了几十所的私立初高中。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的同时,各种宗教在沭阳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今境内有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有各自的活动场所。在各种宗教中,基督教的发展最为迅速,信教的人数增长的很快,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是值得我们去调查并研究的。同时,人口众多,农业发达的沭阳的宗教发展状况在中国农村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因而从中得出的结论具有推广的意义。
  莱芜位于山东中部,泰山东麓,东临淄博,沂源,南靠新泰,西接泰安,北依章丘,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现有1000多个自然村,91万亩耕地,人口100多万人。近代历史上,山东作为一个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地,人们的宗教信仰也受到了外国宗教的压迫。然而强行的输入不仅不能使人们信服,反而会激起反抗的潮流,因宗教原因而起的农民起义在山东境内连绵不断,其中义和团运动是最突出的代表。因此近代的外来宗教在影响层次上并没有体现出多大的优势,其中的基督教也是如此。而作为传统宗教的佛教和道教在这里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圣井乡位于莱芜境内东南部,属丘陵地带,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更因靠近“道教圣地”泰山,因此在宗教传统上受到道教的影响是最多的。近代以来的莱芜属于天主教济南教区,然而到1964年止,还没有一个天主教教徒聚居村。耶稣会发展也不明晰,可见在基督教的发展上速度是缓慢的。然而之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看中其发展潜在的可能性。当今我国传教速度最为广泛的是在农村,而农村最为相对于城市的实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环境特色,是否在当今基督教传播的过程之中存在着相对与城市的因素呢,而且基督教在农村传播过程之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发展潜力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莒南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1941年析莒县南部置县。1993年,全县设6镇、19乡、935个行政村,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总人口973035人,行政区划15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莒南境内宗教活动历史悠久,至明、清时庙宇遍及全境,宗教活动繁盛。境内有供奉儒、道、佛3家偶像的三教堂。清代乾隆年间,伊斯兰教传入。清末民初,天主教、基督教传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期间,提倡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毁庙兴学,境内道观寺庙大都在战争年代毁坏殆尽,僧道离散或还俗。革命战争年代,作为革命老区莒南县也遭到了严酷的封锁,对外交流比较少,但是在这其中基督宗教的发展依旧得以延续,这其中原因何在?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1949年后,天主教、基督教摆脱了西方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控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中共莒南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1984年莒南县成立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莒南县的基督宗教的发展始自乡村而且盛于乡村,在莒南县的基督宗教发展过程中除少数几位传教士为外籍人,绝大部分传教士是信教的中国信徒,特别是来自邻近的较大的莒县的地区的教士,有确定文字记载的有天主教:贾姑娘、于姑娘、赵忠和、孙恒修、高作生,基督教:倪维思(英)、刘福田以及王新成。基督宗教的本色化是基督宗教获得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莒南地区,我们将以基督教的本色化形式,对教徒生活的影响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走访访谈、尽量深入了解信徒生活的真实状况,以求获得最为深入准确细致的资料数据。
南京市和沭阳县同在一省,长期共属于江南教区的西教区,在历史、文化上有着种种的同质性和类似性。两地彼此相隔约三百公里,分别为典型的大型城市和典型的经济较发达农村,有着类型学上的意义。我们计划利用自己对当地情况的熟悉,分别选取在城市农村具有意义的和可行性的主题,对这两个地区进行调查,从而得出具有区域意义的结论。莱芜和莒南两地在历史上分属于鲁南和鲁北的济南教区和青岛教区(后划归临沂教区)由于地理上的原因两地在基督宗教的发展上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具有比较学的意义。我们将通过对于两地不同状况的比较来分析差异的原因,以便从中寻找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规律性因素。
同时江苏、山东两省同属东部沿海省份,经济都较为发达,都是基督宗教较为发达的省份,具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可能性。同时又分别带有代表南北两方面基督宗教发展的特性,我们选取的这4个地方莒南和沭阳属于两省交界的过度地区,南京和莱芜则分属两端,分别比较对这4个地区的调查可以很好的了解基督宗教在我国南北两地发展的不同状况,对于全国的基督宗教发展的总体状况也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5、研究方法
   在任何的研究或调查中,方法论的选择都很重要,因为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和?然界的现象一样,都是运动的,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运动是有自己的规律的,其外部特征是由其内在本质决定的。对宗教的研究必须通过其外部现象而把握决定这些现象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原则指导下,我们将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采取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把握好研究方向。
   一项社会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选择课题,设计研究的方案,搜集资料,实地调查,整理与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辨伪,我们将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各种相关的资料进行认真的审核。在具体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社会学的方法。首先我们将和有关地方的宗教管理部门取得联系,获得相关的统计资料,并取得他们对于我们调查的同意;然后我们将进行实地调查,和牧师、信徒直接接触。由于宗教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因而很难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可能只在一些显性的易于定量的问题上采用问卷调查、结构观察等方法。在隐性的问题上,我们将主要采用非结构观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观察层面;采取参与观察法,观察宗教信徒的各种宗教行为及生活行为,并将深入地进行个案调查,与调查对象进行自由的交流。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可以让我们仔细地了解到对象在自然环境中行为的真实面目,使我们的调查更有价值。
   在后期的汇集、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一些统计学的方法。我们希望能够得出我们的不同研究地区信徒的诸多方面统计结果的期望和方差,从而使我们一定程度上定量的掌握研究地信徒的平均状况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将借助于各种统计软件(主要为SPSS)进行分析,从而使观察的角度更加广泛,统计结果更加准确和科学。
   最后,我们将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指导下,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结合所搜集的资料,得出我们的结论。

6、研究计划
   1)研究主题。如上文所述,我们并不可能也不计划对江苏的三自教会现状作全面的考察,而是准备在具有类型学意义的若干地点选择若干问题,进行小规模但有一定深度的考察,致力于得出某种具有区域普及性意义的结论。在江苏,我们计划对这南京和沭阳两个地区进行调查。南京作为大城市拥有众多的教堂教会以及神学机构,这是组织化、制度化宗教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南京相对众多的信徒人数和城市总人口以及南京大城市的背景也使得传教活动更易以多样的形式有声有色的展开。因此在南京,我们将考察城市三自教会及其教育机构的运行状况,以及教牧人员的传教方式。另一方面,沭阳作为农村,信徒与信徒之间更易于产生亲密的互动,信仰在信徒生活中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农村规模较小的、不那么制度化的教会与城市教会相比具有更多的民间色彩,也更容易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信仰冲突、交融。因此在沭阳,我们将重点考察信徒的入教动机以及宗教信仰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2)文献阅读和研究。为了充分理解我们的问题以及应用适当的理论模型,我们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部分参考文献我们已列在文后)并研究相应的问题。它们包括(但不限于):⑴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著作、国家有关宗教的政策和管理法规。我们将主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以及国家现行宗教政策法规的规定,从而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问题做好准备。⑵宗教社会学、社会学方法论著作。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我们将掌握进行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方法。⑶基督教史、基督教教义、礼仪、派别等方面著作。因为中国基督教与基督教基本教理和各教派密不可分,我们以此将加强自己在基督教理论上的研究,弄清基督教发展源流,为理解中国基督教有关方面做好准备。⑷中国基督教研究,尤其是地区传教史、中国基督徒史、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进程。中国基督教史是我们区域研究的大背景之一,我们将主要关注中国基督教现有研究成果,尤其是作为江苏基督教史背景的中国基督教史。⑸江苏省(以南京、沭阳两个调查区及其周边地区为主)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我们将关注调查对象生活的环境和调查地区的历史情况,调查地区的宗教传统和现状。同时,对其他地区进行的区域研究也将为我们提供可与参考的研究范式。⑹宗教心理学、传教学、社会学、统计学著作。这里我们将关注和每一地区具体研究的问题相关的方法和具体技术,设计调查问题,确定调查重点。⑺发表在各期刊上的相关文章。主要是关注该领域近期学术研究动向。这一部分研究将主要在学期中进行。
   3)田野调查。首先我们会与当地宗教管理部门联系,包括统战部、宗教局、民委等,一方面了解当地政府对宗教管理、宗教研究的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出示学校的介绍信、介绍研究目的等方法,取得调查的许可。之后,我们会与地方志编研机构、统计机构、年鉴出版机构联系,获取相关资料;因为大量与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社以及宗教信仰有关的资料不见于公开出版物或很难获得,只有在当地才能有这种收集材料的便利。当然,我们还必须与当地三自爱国会、所属教堂、牧师或司铎联系,安排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视各地情况不通,我们也将采取不同的田野调查方法。在城市,我们将在教堂里对信徒和牧师进行采访;在农村里,我们将主要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将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从而使研究同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我们的调查时间将包括寒暑两个假期,并以在北京地区的研究作为参考,使研究同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区跨度。田野调查将主要在寒暑假中进行,但是在学期中我们也会对北京地区的三自教会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以积累经验和进行参照。
   关于具体的调查重点,现在初定于下:
   南京:三自教会各教堂的现状(包括:各教堂人员结构、经常参加活动信徒和慕道友的数目等);神学院(主要是:基督教本色化状况);牧师、司铎布道方式(包括:其方式的心理学含义、社会学含义、与三自教会宗旨精神的符合情况、与传统教义的符合情况等)等等。
   沭阳:农村三自教会的活动(包括:日常活动、信徒参与情况、教会规模、与其他宗教的关系(尤其是年节时)等);信徒的入教动机(信徒经济情况、家庭情况、年龄、入教情境等);宗教信仰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等。
   莒南:基督宗教本色化现状(包括:教会组织系统、宗教节日、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状况和形式、宗教捐献形式、信徒宗教信念与传统意义的基督宗教信念的差异等),基督宗教对于信徒的影响等
   莱芜:农村的基督教发展情况(包括:入教的人群、活动;入教的动机;信徒入教之后对他们生活的印象;周围人群的评价);展望农村基督教发展的未来。
   4)论文撰写。论文撰写工作从寒假过后的那个学期就将开始,首先将对寒假调查数据和记录进行初步的整理、归纳,并从中总结出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重点,并对暑假田野调查方案进行调整。我们在这一期间将互相进行经验交流,更深入的阅读,并对重点问题进行集中探讨。整篇论文的写作将延续到暑假,暑假调查结束后我们将把两个假期的调查数据和记录进行比较深入的整理,运用统计学、社会学方法和相关软件分析调查结果。同时,我们将把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共有的问题或者有意义的区别,从地域、城乡、古今等多方面考察我们的调查结果,将其充实和完善,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或建议。然后,我们将结合所阅读文献资料,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完成论文。论文最终完成时间是暑假结束之前。

7、部分参考书(分类)
总论和方法论:
   《马恩全集》中相关部分,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 1956-1985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年
   《神圣的帷幕》,(美)贝格尔(Berger,P.L.)著,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The Future of Religion》,Rodney Stark and William Sims Bainbrid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年
   《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瞿铁鹏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经济与社会》中的《宗教社会学》, (德)马克斯·韦伯著,(德)约翰内斯·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社会研究的方法》 于炳辉等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社会学的方法》(法)雷蒙·布东著,殷世才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社会学方法与调查研究》章辉美, 王康乐编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宋林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郭志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 薛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社会研究的统计分析》,李沛良,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基督教史: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顾卫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国基督徒史》,【法】沙百里,郑德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论文集)》,林治平,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中国的基督教》,周燮藩,商务印书馆,1997年
   《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顾裕禄,上海社会科学院,1989年
   《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徐宗泽,上海书店出版,1990年
   《今日中国宗教》,朱越利主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顾长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华归主 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一九○一--一九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6
   《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江文汉,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和基督教》,耿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国教会大学史》,卢茨,曾钜生,浙江教育,1987年
   《中国教会学校史》,高时良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当代基督新教》,于可主编,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3年
   《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罗竹风,上海社科,1987年
   《教会与中国》,刘鸿凯,辅仁大学出版社,民国七十九年六月初
   《当代信仰手册》,杨牧谷编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0年7月版
   《当代信仰实践手册》,巴刻、高尔逊等著,翻译小组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1年9月
   《中国宗教十年》,方立天,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
   《中国基督教四十年》,汪维藩等,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
   《中国天主教四十年》,朱世昌,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
   《Unfinished Encounter: China and Christianity》,Whyte,Bob Collins Fount Paperbacks,1988
   《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 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王立新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庞迪我与中国 耶稣会“适应”策略研究》,张铠著,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青年归主》,青年归主全国协会 青年归主全国协会 编辑,上海 该会 1947~1950发行
   《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徐宗泽著,上海书店出版,1990年
   《中国教案史》 张力,刘鉴唐著 成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地方情况和宗教:
   《江苏年鉴》,江苏年鉴出版社
   《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局
   《南京年鉴》,南京年鉴编纂委员会编
   《南京文史集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江苏文史资料》,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南京 编著 1995-
   《江苏省通志稿》,江苏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
   《江南传教史》,【法】史式徽,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田家半月报》 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 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 编辑,济南 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 1934-1947
期刊文章:
   《互联网上的基督教新教》,《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5.
   《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王美秀,《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一期
   《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王铭铭,《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二期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断想》,彭耀,《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一期
   《两难之间-在华基督教差会早期的本土布道员》,孔祥涛,《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三期
   《论罗马天主教的“普世性救恩”神学观念》,任延黎,《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三期
   《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的现实意义》,段琦,《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三期
   《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韩文藻先生谈我国基督教书刊的出版和发行工作》
   《试论现代化与新兴宗教》高师宁,《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四期
   《百余年来美国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聂资鲁,《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随州市基督教的现状——宗教人类学田野考察》,宫哲兵,《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一期
   《21世纪基督宗教发展趋势初探》,段琦,《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一期
   《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基督新教在广州之发展》,贺璋瑢,《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二期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50年的成就与启示》,《中国宗教》,2000,05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标志——关注我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1
   《基督教中国化历程考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01
   《元代基督教在江苏的传播》,《江海学刊》,2001,04
   《拒斥与接纳——基督教在华传播与中国民间信仰关系的文化透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改革开放与基督教在我国沿海农村的变迁——基督教在斜侨镇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
   《探索我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之路》,《中国宗教》,2001,06
   《中华文化与基督教》,《中国文化》,2001,01
   《历史终将继续──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50周年》,《中国宗教》,2000,06
   《试论基督教在我国传播的方法》?《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略论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与适应》,《宗教学研究》,2000,04
① 刘铨玉,徐贵水《从都昌基督教现状看农村基督教》,
② 以上论述主要参考了王晓丹《近年学界对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的研究》,《呼兰师专学报》2001.12.Vol.17.No.4
③ 《江南传教史》第一卷,第8页
④ 以上参见《江苏文史资料》第119辑
⑤ 以上参见《江苏文史资料集萃 社会卷》
⑥ 秀林《七个“大手笔”——江苏省基督教工作纪实》,《中国宗教》2001年第3期
⑦ 《江苏年鉴》2001年版,江苏年鉴出版社
⑧ 参见徐如雷《“三自”是中国基督教本国化的重要经验》,《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
⑨ 参见《江苏年鉴》2001年版,江苏年鉴出版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