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特邀会议“马克思与当代世界”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作为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特邀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马克思与当代世界’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 8月1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内主要刊物的编辑80多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群贤毕至,气氛热烈,吸引了众多世界哲学大会参会嘉宾和高校学生前来听会。



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教授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丰子义教授分别致辞。

 



仰海峰教授致辞


仰海峰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哲学系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正在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作了介绍。此次世界哲学大会是第一次在中国、第二次在亚洲举办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哲学学术会议,规模空前,影响甚大。考虑到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组委会特别举行此次特邀会议,向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致敬。期待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发表真知灼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以及当代世界哲学的对话,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和发展。

 

 



丰子义教授致辞


丰子义教授提出,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召开,为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提供了契机。此次研讨会之所以聚焦“马克思与当代世界”,是为了彰显马克思哲学在当代世界的独特价值。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时代的性质没有变,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变,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没有变,所以,当代世界仍然需要马克思。首先,当代世界的合理把握必须借助马克思的理论分析,尤其是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现代性批判理论等。其次,时代问题的深层透视仍然需要马克思的批判精神。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始终与批判联系在一起,只要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种种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便不会退场。最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不能离开马克思的价值指引。人的解放始终是马克思的一贯追求,马克思所倡导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等价值依旧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

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学以成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对话交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世界影响”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学以成人”引发了与会学者的热议。鉴于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会学者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指出,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视角。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以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例指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是要研究物与物的关系,而是要由此揭示人与人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认为,传统人性论把人理解为预设的、非现实的、非历史性的抽象存在,而马克思则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历史为解释原则,将人理解为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南京大学唐正东教授批判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观主义解释,主张在社会历史的具体境遇中对人做出现实的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吴向东教授强调,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处于生成状态中,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

许多学者高度评价这一主题。苏州大学任平教授认为,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视角,拓展“学以成人”的视野,为人的理解做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阐释。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为如何理解人提供一个整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视角,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条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途径。中国人民大学马俊峰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对人的理解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以人的解放为主题。河南大学吕世荣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研究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其根本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北京市委党校袁吉富教授则从“良心”切入,呼吁人们尊重、匡正和支持人的尊严与基本权利。对于“学以成人”这一主题,也有学者强调,应当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对“学以成人”命题加以拓展和丰富。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对此补充了实践的维度,强调“行以成人”,人正是在不断实践中才真正成为人。中央党校庞元正教授则补充了创新维度,认为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关注当代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总结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主题:一是面对历史形势和时代问题时的任务;二是利用当代的科技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三是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以及对这种经验的中国表达。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回顾了马克思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使命,呼吁国内学界直面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剑英研究员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引领。北京大学王东教授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指导原则与理论资源,力求克服哲学的碎片化、边缘化和学院化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崔唯航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依旧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要像马克思直面时代那样直面当代中国现实。华东师范大学陈立新教授从现代社会的紧张、个人的生成、合理安置主观性这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与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当代世界的现实问题做出了深刻阐释。在资本批判问题上,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通过辨析资本批判是道德批判还是科学批判,指出了目前国内《资本论》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指出,全球资源历史性的不均衡占有和开发、颠覆性科技与全球分工体系的重构、国家利益的分化与对立等现实问题,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治理也因此呈现出一种新态势。在政治哲学问题上,南开大学李淑梅教授审视了罗尔斯的财产权理论,中国政法大学文兵教授梳理了马克思的法哲学,中央编译局林进平研究员和清华大学夏莹教授分析了马克思的正义观,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呼吁学界关注公共性问题。此外,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探讨了价值虚无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地位问题。上海财经大学陈忠教授从“人性的打开方式”入手探讨了城市化问题。与会学者对当代世界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表明,只有将中国实践转变为中国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真实把握中国现代社会提供思想源泉和动力。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并非一成不变,反对原教旨主义与虚无主义两种理解方式。在辩证法问题上,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认为,马克思辩证法必须深入到“实在主体”内部,反对把辩证法理解为脱离特定事物的外部反思。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立足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生产过程”的物质性主体取代了“思维过程”的主体性,颠倒和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吉林大学贺来教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中将人视为过程的思想,使人类社会成为新哲学的立脚点。在实践问题上,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指出人的“全部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既要避免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也要防止出现“唯实践论”的倾向。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则是以实践概念为切入点,重新探讨马克思对古希腊哲学的继承和发扬。内蒙古大学张吉维教授分析了马克思活动概念的历史渊源和研究历程。在主体性问题上,中央党校侯才教授批判以往主体性原则所带来的恶果,主张构建内在主体性,重视马克思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心性论。在形而上学问题上,南开大学阎孟伟教授指出要重新思考形而上学的地位。

据悉,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是世界哲学大会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作为基础学术架构,第一次将中国精神秩序中核心关注的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及传统作为核心议题,以“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为主题展开全方位的哲学研讨。大会于2018年8月13-20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哲学家代表及哲学爱好者参加大会。大会共设5场全体大会报告,10场专题会议报告,7场捐赠讲座,99个分组会议,以及其他116场特邀会议、156场圆桌会议、98场协会会议,以及160场学生会议。

 

 


 

 

TOP